原标题: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全线“短轨通”

12月8日,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王贾桥站铺轨基地最后一组轨排平稳铺设完成,标志着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全线“短轨通”,为后续机电安装及系统工程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全线按期具备开通初期运营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27号线铺轨基地
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24.86千米,其中高架线7.51千米,地下线17.35千米,全线共设车站23座(高架站6座,地下站17座),其中换乘站9座,设大丰车辆基地1座。
该线路为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条全自动运行线路,北起新都区石佛站,西至青羊区蜀鑫路站,连接新都区、金牛区、成华区、青羊区,建成后将加强北部区域与中心城区交通联系,改善北部沿线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条件,为城市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科技赋能 智能化管理 为安全保驾护航
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铺轨施工面临着点多面广、轨行区空间有限、各专业交叉施工多等情况,全线铺轨总长约65公里,道岔铺设共79组,线路跨越绕城高速、毗河、东风渠,下穿三环路、铁路宝成线、成灌线等。
工程车进行铺轨
轨行区管理是轨道工程安全生产的“管控核心”。为推进项目安全施工,优质高效建成,建设团队持续加强现场安全管控,创新性引入风险监控系统、轨行区调度指挥系统等信息化、智能化工具,通过利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有效实现列车限速及超速报警、视频监控、人员机具实时定位、调度命令发送等九大功能,强化了轨行区运输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管控,确保工程建设安全有序。
减振降噪 技术创新 提升乘客乘坐舒适度
轨道工程的施工精度高低将直接影响后期线路运营的平顺性和旅客乘坐的舒适度。为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建设团队反复研究,在轨道铺设中采用双层非线性减振扣件、浮置板道床等减振措施,从而大幅减轻列车运行过程中传导到地面的振动,减少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浮置板道床对施工精度控制要求极高。基底混凝土标高误差必须严格控制在0毫米到-5毫米,测量人员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全程严控施工精度与质量,确保减振效果达到最佳。
为保证乘客乘坐的舒适度,建设团队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施工,推行样板工程引路制度,注重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严把预制板、扣件及混凝土等原材料进场关,加强自检、全检、抽检过程管控,明确每个工序的要求和标准,从源头上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在全线采用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钢轨预打磨、轨道动态几何状态检测等措施,有效提升轨道施工精度和线路平顺性,提升乘坐舒适性。
基地轨排拼装
前置研究 优化工筹 提速轨道建设
为提升轨行区作业效率,加快安全、优质、有序推进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项目建设,建设团队全面执行前置要求,推动各施工阶段前置工作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在土建施工阶段,建设团队就结合土建盾构施工安排,提前对铺轨基地设置、铺轨时序安排及铺轨关键线路进行梳理统筹;同时优化施工组织,提前做好铺轨人机料进场准备、强化资源保障,确保区间洞通后铺轨施工即进场。
在铺轨基地建设过程中,建设团队采取场地分段移交分段建设,确保工序上的有效衔接,并充分利用轨行区调度指挥系统功能,强化轨行区各专业施工统筹,提升轨行区作业效率,确保后续施工安全有序推进,按期兑现既定目标。
同时,施工期间加大机械设备和人力投入,多点多面同步施工,高峰期全线开设12个铺轨作业面,800余名工人同时作业,切实有效保障了整体铺轨进度。最终,项目用时180天完成了全线65公里的铺轨任务,按期兑现既定目标。
全力促发展、奋战四季度。目前,成都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项目及市域(郊)线路成资线、成眉线等项目正在全力加快建设进度,其中已有114座车站主体结构已封顶,盾构累计掘进完成总量的93%,铺轨累计完成总量的75%,机电安装及装修已全面进场施工;8号线二期、27号线一期、资阳线已实现轨通,30号线一期已实现洞通。
(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责任编辑: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