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河源龙腕骨形态研究取得新进展

❤

原标题:黄氏河源龙腕骨形态研究取得新进展

黄氏河源龙的模式标本,框内为前肢部分。 受访者供图

(记者/黄敏立 通讯员/王强 裘锐 黄志青)近日,国际学术期刊《PeerJ》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团队与国家自然博物馆以及河源市博物馆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The osteology of the wrist of Heyuannia huangi (Oviraptorosauri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wrist folding mechanism》(《黄氏河源龙腕部的骨骼学特征及其对腕部收拢机制的启示》)。团队对发现自广东河源上白垩统的窃蛋龙类黄氏河源龙的腕部形态及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黄氏河源龙腕部的形态展现出与其它非鸟兽脚类恐龙和鸟类不同的特化特征,对其腕部活动功能的分析显示,黄氏河源龙腕部形态的改变使其手部或许能像鸟类那样收拢,展现出与鸟类腕部功能上的趋同演化。

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是一类具有诸多与鸟类相似的形态学特征的非鸟兽脚类恐龙(Non-avian Theropoda),与鸟类的亲缘关系仅次于恐爪龙类(Deinonychosauria)。由于大多数窃蛋龙类的标本缺乏保存完好的腕部,窃蛋龙类的腕部是否具备类似现代鸟类的手部收拢机制尚存在很多疑问。

黄氏河源龙保存完好的腕部为研究窃蛋龙类的腕骨形态和功能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例子。黄氏河源龙是在中国广东河源盆地上白垩统东源组发现的一种窃蛋龙类恐龙。

论文第一作者、国家自然博物馆助理研究员裘锐表示,黄氏河源龙属于窃蛋龙类,此类恐龙跟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两者相比,现代鸟类的手腕是特化的,以便能收拢翅膀,使鸟落到地上时,翅膀完全收在体侧,起到保护羽毛的作用。综合窃蛋龙类腕部的形态学、功能学研究和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衍生窃蛋龙类和现存鸟类的腕部存在掌部外展能力增强,可大幅度收拢前肢的功能性趋同演化。

“鸟类要是不收好翅膀,而是耷拉在地上,羽毛就坏了,导致没法飞,所以鸟类需要前肢能收拢起来。在整个四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类)中,只有鸟类才有这个技能。”裘锐介绍,这次研究发现,黄氏河源龙的腕部形态结构使得黄氏河源龙能像鸟类一样收拢前肢。虽然它的腕部跟鸟类的形状不一样,但双方殊途同归,最后达到的功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收拢翅膀,保护羽毛。“所以我们推测,黄氏河源龙活着的时候前肢上很可能长着长长的羽毛,就像鸟类一样。这也进一步证明黄氏河源龙跟鸟类确实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裘锐说。

来源:南方日报

王楚钦:冠军属于所有人

带你了解湖南中小学校“智慧操场”

贵州省普定县发布大风蓝色预警

河南省清丰县发布高温橙色预警_2

山西省安泽县发布寒潮橙色预警

福建省云霄县发布大雾黄色预警_1

保亭:上百件精美藤竹编织艺术品亮相嬉水节

海南周刊丨诗情画意海缤纷

江西九江各大水库拦蓄洪量近10亿方 减淹耕地面积4.28万公顷

释放“她力量”潜能 各界人士为赋能女性领导力建言

当“巴黎圣母院”遇见“北京天坛”

从“一粒砂”到“一条百亿产业链”

黄氏河源龙腕骨形态研究取得新进展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潇洒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