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地区迎来了今年入冬以来的首次降雪,给城市披上白衣,甚是好看,但同时也给人带来隐隐的担忧。

雪天路滑,一不留神就会摔个“四仰八叉”,严重者甚至造成骨折,尤其是中老年人,往往伴随骨质疏松,摔倒所致骨折风险更高。在滑倒摔伤所致骨折中,以桡骨远端骨折、脊柱压缩骨折、髋部骨折最为常见。
哪些人群更易滑倒?
五类雪后易摔人群,尤其是气温忽上忽下和积雪后两种时刻尤其要注意。
1
走路着急的人
走路急,往往注意不到脚下。
2
边走边玩手机的人
专注玩手机或打电话聊天,对脚下的注意力被分散,视野也变窄,雪后容易滑倒。
3
两手插兜走路者
两手都拿着东西,身体平衡不稳,且摔倒后腾不出手扶地,很可能受重伤。同样,手插兜走路,摔倒时很难迅速做出反应。雪天出门,最好背个双肩包,以解放双手,发生危险能马上做出反应。
4
老人
老人大多骨量下降,且冬季穿衣多,行动不方便,摔倒几率很高。如果前一日降雨或降雪,老人次日清晨尽量不要外出,外出时应有家人陪伴,或拄根拐杖更安全。
5
醉酒者
尤其是晚上聚餐后,气温下降,路面积雪被冻成冰。醉酒者走路不稳,且反应迟钝。
哪些地方更容易滑倒?
1
斑马线
平时好好的斑马线,怎么下雪后就变得这么难走?一些斑马线是漆面材质,为的是在夜晚反光提醒路人,但雪后会比较滑;有些斑马线本来不滑,但随着反光面被使用磨损,走起来也容易打滑。
另外,斑马线上积雪后,因人和车通行频繁,雪踩实了也更加滑。现在已有很多城市开始使用防滑材质的斑马线,这样比较安全。
2
停车场和加油站出入口
这些地方因汽车通行频繁,雪会被压得很实,加上轮胎摩擦,会变得非常滑。另外,这些地方也常有斜坡。同理,公交车站也是易摔倒的地方,尤其是上下车时重心不稳要小心。
3
地铁或地下通道出口
这些地方人流量大,路面易结冰,且往往有台阶,非常危险。很多人从内部安全的路面走出来,或因通勤等原因走得急,一下子适应不了积雪街道,容易滑倒。
4
铺瓷砖的地方
尤其是踩完雪地刚进入商场,鞋底嵌的雪接触瓷砖会非常滑;最好在门口跺跺脚磕掉雪再进去。
防摔小秘籍
那么,如何尽可能地在走路时避免摔跤,尽情欣赏雪景呢?以下这些防摔小秘籍或许可以帮到你。
1.老年人特别是骨质疏松患者尽可能不要出门。
2.步幅尽量小,速度尽量慢且保持固定步调。
3.双手尽量不要插在兜里,适度摆动能增加身体平衡。
4.手中切忌提重物。
5.甄别路况:踩实发亮的雪层、覆盖着薄雪的冰面及大理石路面都是容易摔倒的区域,因此要尽量选择无冰区或比较松软的雪区行走。
6.注意机动车:不要按照平时习惯判断机动车的行驶路线,尽量与机动车保持一定距离,防止机动车发生侧滑时被碰到。
7.在穿衣上,尽量选择保暖、宽松的运动裤,保持动作灵活。
8.穿鞋要注意,出门时尽可能换上鞋底粗糙、有条纹的平底鞋,防滑鞋,女性不要穿高跟鞋。
9.对老年人来说,外出时可以使用手杖,这可以协助双脚支撑住身体,使两点支撑变成了三点支撑,增加了身体的稳定性,可以防止摔倒。
医生特别提醒
在摔倒失去重心时,尽量以身体的侧面着地,避免关节部位直接撞击地面。在倒地后,如果意识清楚,不要立即从地上爬起,特别是老年人更加要注意摔倒后的正确做法:摔倒后,应该检查一下何处受伤。首先对各个关节进行自检,看看主要的关节是否都能活动,一般雪后骨折多集中在手腕、脚踝、尾骨和腰椎。一般手腕和膝盖部位骨折较轻的,人们还能勉强活动,如果腰部疼痛,千万不要乱动,否则很可能造成脊髓损伤,甚至瘫痪的风险。此时最好平躺,立即联系120,帮忙救人者也不宜随意背抱伤者,而是要用硬板或担架将伤者平抬到医院,或拔打120急救电话由专业医护人员救治。
很多人在摔伤后都会自我判断“不太疼”,因此觉得问题不大,但过了几天之后,受伤的部位越来越疼,到医院检查后才被确证为骨折。医生表示,是否疼痛和骨折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而是取决于个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同时医生还指出很多隐匿性骨折一开始难以察觉,从而导致一些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果发现跌倒后有持续痛感或肿胀、负重或按压时疼痛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最迟不要超过1周。人们在摔伤后还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即为了减轻疼痛,常常会揉捏骨折部位,其实这是很危险的,这样不仅会加重骨折,还可能导致骨折移位,甚至二次损伤的风险。
(约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