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道班最后一任班长“下山”记

侠名

四川在线记者 高杲

302道班最后一任班长“下山”记
(图侵删)

8月的午后,高原的阳光正辣,一眼望去,公路远处热出了“波浪”。“波浪”里,却是一番忙碌的景象:来往车辆的呼啸声中,一支身着桔色背心的小分队,带着几辆工作车,正忙着修补路边的坑洼。

领头的是李刚,55岁,皮肤黝黑,身形精瘦。他此前担任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刷经寺公路管理分局龙日坝养护站的站长,再往前,是国道317鹧鸪山302道班的最后一任班长。

8月中旬,“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来到龙日坝养护站。一见面,李刚就“炫”了起来:“我们现在很‘富裕’哦。”此话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富’在何处?李刚扳起手指,综合养护车、除雪车、挖掘机、装载机、洗扫车、压路机……“价值几百万,你们说富不富!”

今非昔比,话匣子从这里打开——

鹧鸪山,国道317的第一座雪山, 山高路险,一度被称为“死亡之谷”。302道班就在垭口附近,海拔近4000米,李刚在这里工作了12年。

7、8个人管8公里路,平均每人1公里左右。不要小看这1公里,“用的是撮箕、钢钎、十字镐,最多有个独轮车,别说百万级设备,给个带电的都用不起。”

山上的石头泥土,成了养路的天然材料,但全靠养路工“手动”加工——每人每年至少要备料30方土、2方碎石。和我们想象的不同,养护土路,几乎等于重新铺路,“用撮箕端着石头和泥土,一点一点洒,一段一段养,天气好时1天最多能干100米,遇上春天翻浆,更是进度缓慢。”李刚告诉我们,每年的5月至9月,每月都要把路再铺一次。

“山上既没有电,也没有通讯信号,煮饭用柴火,米面肉菜则由分局送上山,有时请过路的司机顺路带一些。”李刚说,尽管条件艰苦、工具简陋,但302道班做的事却不简单,他们疏通水沟、清理涵洞、修护路肩、修补路坑、处理小型泥石流,还会准备砂石料,泥土,树枝等防滑材料,帮助路过的司机平安通过。

2004年,国道317鹧鸪山隧道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从此,过鹧鸪山的车程从2个小时缩短为几分钟。鹧鸪山隧道通车后,302道班随之解散,在山上呆了10多年的李刚终于下山了。

下山后,李刚选择坚守高原护路一线,在龙日坝养护站工作。他依旧每天在路上忙碌,带出了不少徒弟,不过,他笑称,山上的很多干活儿的经验,现在“失传”了。

现在的龙日坝养护站,8个人养护40公里,新路平整宽敞,再用上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大家分工流水线作业,效率大大提高。生活条件也好起来了,养护站的职工房,有网络、有电视、有厨房,还专门设置了职工书屋,房间安装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地暖,冬天再也不怕冷了。

今年9月,李刚就要退休了。退休后,他打算驾车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护了一辈子的几公里,也该出去看看更远的路了。”

韩国警方称1500多名军人参与“紧急戒严”

话题|解散粉丝群远离饭圈 郑钦文向真球迷吹响集结号

青海省海东市乡村旅游赏花踏青拉开序幕 19万游客带来旅游收入4461万元

河北省发布寒潮蓝色预警_1

湖南省会同县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盖耶21+5卡斯尔12+6 马刺32分惨败黄蜂

四川省乐至县发布雷电黄色预警_1

多人被吹落坠亡,这场堪比台风的陆地大风是如何形成的?

或将带来38亿欧元额外零售额!德国寄望欧洲杯提振经济

衡山县:非遗漆扇绘团圆 传承文化迎中秋

曝老鹰与太阳达成交易 送出利德尔得到大卫·罗迪

气温频繁波动,千万小心坠冰!已发生伤亡事故,这些地点务必远离

302道班最后一任班长“下山”记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潇洒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